?
很多人看到聯合國工發組織那句“2030年中國制造業將占全球45%”時,第一反應是自豪,是震撼。但作為在防水維修行業摸爬滾打28年的老炮,我想說:“這45%的背后,不是高枕無憂的霸主地位,而是產能嚴重過剩、利潤薄如紙、同行互相踩踏的內卷地獄?!?
中國制造的“繁榮”:產能拉滿,卻賣不動了?
先說一個事實:中國現在不是造不出東西,而是造出來的東西,根本賣不完。
以防水材料為例——全國有上萬家防水涂料廠,光是聚氨酯、JS、丙烯酸類基礎產品,產能早就翻了幾番。但真正能穩定盈利的,不到10%。為什么?因為大家都在拼價格,你賣20元/公斤,我就敢賣18元,甚至15元。結果呢?利潤被壓到連電費都快覆蓋不了。
這不是個別現象,而是整個制造業的通病。
聯合國報告說中國2024年制造業占全球31.6%,2030年沖45%。可別忘了,這個“占比”是按工業增加值算的,不是按利潤算的。你生產100噸防水涂料,賣得便宜,產值是上去了,但可能一分錢沒賺,甚至還虧。這種“虛假繁榮”,恰恰是內卷的根源。
內卷的本質:不是競爭,是自殺式消耗
很多人把“內卷”理解為“競爭激烈”,其實錯了。
真正的內卷,是明明市場就這么大,但所有人都不肯退出,只能靠壓成本、降價格、延長工時來茍活。
在防水維修這個細分賽道,我見過太多創業者:
- 有人花幾十萬買設備、囤材料,結果三個月只接到兩單漏水維修;
- 有人為了搶小區物業合作,承諾免費檢測+成本價施工,結果干一單虧一單;
- 更有甚者,為了拿工程,墊資半年、回款遙遙無期,最后現金流斷裂,關門大吉。
這不是能力問題,而是“結構性過?!薄?
全國每年新建商品房斷崖式下滑,但存量房超6億套,理論上維修市場巨大??蓡栴}在于:維修需求極度分散、客單價低、獲客成本高。傳統靠關系、靠低價搶工程的模式,在存量時代根本玩不轉。
于是,大量防水企業只能轉向“材料批發”——你賣,我也賣,價格戰打到地板以下。結果就是:產能閑置率高達30%-40%,工廠開三停四,工人輪流放假,老板天天焦慮。
為什么產能閑置?因為“造得太多,賣得太難”
中國制造業的底層邏輯,過去是以產定銷:先建廠、擴產能,再想辦法賣出去。
但現在,全球需求增長放緩,貿易壁壘高筑,連歐美都開始搞“去風險化”供應鏈。你產能再大,人家不買,也是廢鐵。
更致命的是,國內消費也疲軟。老百姓不敢花錢,房企暴雷,政府項目拖欠……整個鏈條都在收縮。
可工廠還在擴產——為什么?因為地方政府要GDP,企業要規模,銀行要看報表。于是,明明市場不需要這么多防水卷材、涂料、灌漿料,但生產線還在轟鳴。
這就形成了一個死循環: 產能過?!鷥r格戰→利潤歸零→無力創新→只能繼續靠低價續命→產能更過剩。
破局之道:從“拼產能”轉向“拼價值”
作為青龍防水的創始人,我帶過上千個區縣創業者。我發現:真正賺錢的,從來不是那些產能最大的,而是最懂用戶、最會服務、最能解決實際問題的。
比如,有的縣城夫妻店,不做批發,專注24小時上門修漏水,靠短視頻獲客,一單收費800-2000元,月入3萬+;
有的代理只做老舊小區屋頂防水改造,和社區合作,打包服務,年利潤超50萬;
還有的轉型做“技術服務商”,幫小施工隊解決疑難漏水,按次收費,輕資產、高毛利。
這才是未來:從賣材料轉向賣解決方案,從拼價格轉向拼專業。
中國制造業的45%份額,不該是壓垮同行的枷鎖,而應是倒逼我們升級服務、深耕細分、打造IP的契機。
你不需要造全世界最多的防水涂料,你只需要成為某個小區、某個城市、某個漏水場景里,用戶第一個想到的人。
我常對學員說:防水不是賣桶,是賣安心。
當整個行業還在為那1%的市場份額廝殺時,聰明人早已跳出紅海,用技術、信任和內容,構建自己的護城河。
中國制造的門,或許焊死了別人工業化的路;但對我們自己人來說,真正的出路,從來不在產能里,而在用戶的心智里。
宋叔聊商業持續輸出防水維修創業、獲客、材料、技術、方案培訓的干貨,喜歡可以點個關注,收藏、轉發。
#防水維修創業怎么起步? #防水補漏培訓都教什么內容? #防水維修加盟靠譜嗎? #青龍防水招商 #防水材料如何賣出去?